说起清朝最大的“贪官”,十有八九会想到"和珅"这个名字。贪得万千家财,富可敌国,这位乾隆帝的“红人”确实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和珅在嘉庆帝继位后很快就被抓了起来,从入狱到离世竟只有短短5天。
更让人震惊的是,在临终前,和珅与嘉庆的一番对话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大清王朝真正的"第一贪"并非他和珅。那么,这个最大的“贪官”到底是谁?
和珅的敛财套路提起和珅贪污的手法,很多人以为不过是仗着皇帝的宠信,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
展开剩余91%实际上,和珅敛财的手段可比这复杂精妙得多。他最常用的一招是"钓鱼执法",专门对准那些同样贪污成性的官员下手。
以云南总督李侍尧一案为例,这位总督贪污成性,却又极为狡猾,朝廷一直拿他没办法。和珅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但没有贸然出手。
他先是假装与李侍尧交好,让对方放松警惕。李侍尧果然上钩,频频送礼,想要拉拢这位权倾朝野的红人。
和珅则是来者不拒,笑脸相迎,让李侍尧误以为找到了靠山。
正当李侍尧沾沾自喜时,和珅已经暗中派人调查他在云南的种种劣迹。
经过周密侦查,和珅掌握了大量李侍尧贪污受贿的证据,却仍不急于出手。他知道要想一网打尽,还需要更直接的内部证据。
机会很快就来了。和珅通过各种关系网,获悉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与主人有矛盾。
和珅立即派心腹接触赵一恒,许以重金和保护,成功策反了这位知晓李侍尧所有秘密的管家。
证据确凿后,和珅立即在乾隆面前揭发李侍尧的罪行,并极力主张从严处理。乾隆大怒之下,下令严惩李侍尧,并派和珅亲自负责抄家。
这正合和珅之意,抄家过程中,那些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有多少进了官府账本,又有多少悄悄进了和珅的私库,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只是和珅众多"案例"中的一个。他每次揭发贪官,表面上是忠君爱国,实则是借机中饱私囊。
更妙的是,他每次都扮演着正义的化身,让乾隆觉得他是在为朝廷清除“蛀虫”,却不知道他早已成为最大的蛀虫。
通过这种方式,和珅不仅积累了巨额财富,还在乾隆心目中树立了忠臣形象,可谓“一箭双雕”。
和珅:最可靠的"提款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国库开支惊人。表面上大清国力强盛,实则暗藏危机。
乾隆的挥霍远超前几位皇帝,导致国库常常捉襟见肘。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里来?
先说军费开支。乾隆自诩"十全武功",频繁对外用兵。光是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金川之战,就耗费白银数千万两。
每次战争,前线将领都会报上巨额军需,乾隆为了显示大国气度,往往毫不犹豫地批准。内务府和户部的官员们经常为筹措军费而头痛不已。
再说建筑工程。乾隆醉心于园林建设,大兴土木。扩建颐和园、修缮圆明园不说,还在承德建了避暑山庄。
这些皇家园林的造价无比昂贵,仅避暑山庄一处的修建费用就超过千万两白银。
乾隆还特别喜欢在园中堆砌奇石、种植珍稀花木,每年仅园林养护费用就是天文数字。
此外,乾隆还热衷于建造寺庙,尤其是藏传佛教寺院。
据记载,仅北京的大报恩寺一座,就耗资四百万两白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建设,加起来花费更是惊人。
最让人咋舌的是乾隆的六次南巡。表面上报销的是两千万两白银,实际开销恐怕是这个数字的几十倍。
每次南巡,浩浩荡荡的队伍,沿途的接待,赏赐地方官员和百姓的银两,都是巨大的开支。
乾隆还特别喜欢在南巡途中购买字画古玩,动辄数十万两一件,这些私人消费当然也要国库买单。
面对如此巨额开支,朝廷的正常财政收入根本无法满足。这时候,和珅就成了乾隆最可靠的"提款机"。
每当内务府或户部报告资金短缺,乾隆总会看向和珅。而和珅也从不让皇上失望,总能适时地"捐献"巨款,解决“燃眉之急”。
可这些钱从何而来,乾隆心知肚明。他默许和珅通过各种手段敛财,因为他知道这些钱最终还会回到皇家手中。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循环:和珅通过贪污积累财富,再用这些财富满足乾隆的各种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和珅不断积累政治资本,而乾隆则能维持其奢侈的生活方式和宏伟的政治工程,两人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乾隆的花钱黑洞乾隆皇帝的挥霍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方面嘉创配资,他的"创意"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个文人皇帝,乾隆特别热衷于收藏古董字画。
据统计,他在位期间,宫廷收藏的古董字画数量增加了近一倍。
每当听说哪个官员或富商家有珍贵藏品,乾隆就会"暗示"和珅去"解决"。结果不言而喻,那些藏品很快就会"自愿"进献给皇上。
更令人咋舌的是乾隆对于祖宗陵墓的处理。
历代皇帝对于祖陵都格外重视,乾隆却暗中下令从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中取出部分陪葬品,用于自己的收藏。
这种行为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是大逆不道的,难怪乾隆要秘密进行,而执行这一秘密任务的,正是和珅。
乾隆的奢侈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宫廷记载,乾隆的衣食住行都极尽奢华。
他的龙袍不计其数,每件都用最名贵的料子制成,绣工必须是全国顶尖的。
他的饮食讲究到了极致,一顿御膳往往有几十道菜,而他只尝几口就撤下,剩余的全部倒掉,因为皇帝吃剩的东西不能让别人食用。
乾隆还特别喜欢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和典礼,每次都要耗费巨资。
在乾隆眼中,国库的钱就是他的私产,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当户部尚书提出财政困难时,乾隆不是想办法开源节流,而是责怪户部没有能力。
无奈之下,户部只能向各省加派赋税,加重百姓负担。
而当地方官员报告民不聊生时,乾隆又会表现出一副关心百姓的样子,减免一些赋税,做出圣明君主的姿态。
这种朝三暮四的财政政策,使得大清王朝表面繁荣,实则隐患重重。而和珅作为乾隆的"财政大臣",深知其中利害,却也无力改变。
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积累个人财富,一方面满足乾隆无底洞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留条后路。
和珅临死前说出真相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嘉庆帝继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拿下和珅。
多年来,和珅仗着乾隆的宠信,在朝中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早已引起朝臣们的不满。
而嘉庆作为新君,迫切需要树立自己的威信,铲除父亲留下的政治障碍。和珅自然成为了首要目标。
正月初九,嘉庆下令将和珅革职查办,罪名是"巧取豪夺,藐视纲纪"。和珅被关入大牢,一时间满朝震动。
许多与和珅有瓜葛的官员都提心吊胆,生怕被牵连。但令人意外的是,嘉庆并没有大规模清算和珅的党羽,而是将矛头直指和珅一人。
和珅作为朝中第一重臣,他可能以为嘉庆不过是做做样子,最终会从轻发落。
可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料。嘉庆派人彻底查抄了和珅的家产,发现其财富之巨,远超想象。
据不完全统计,和珅的家产折合白银高达八亿两以上,比当时清朝国库的积蓄还要多!这一发现让嘉庆更加坚定了除掉和珅的决心。
正月十三,嘉庆亲自前往大牢审问和珅。
这次密谈的内容后来成为历史谜团,但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记载,和珅在审问中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那就是乾隆才是大清王朝真正的"第一贪"。
据说,和珅向嘉庆坦承,自己贪污的财富,相当一部分都进了乾隆的口袋。那些表面上是他和珅的财产,实际上许多是替乾隆保管的。
每当朝廷财政紧张时,乾隆就会让他拿出一部分钱来救急,说是"和大人捐献"。而那些抄家所得的巨额财富,也有相当部分被乾隆暗中据为己有。
这番话对嘉庆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自己敬爱的父皇,竟然利用和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贪污活动!
这不仅关系到乾隆的声誉,更关系到大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如果这个真相传出去,将会对新即位的嘉庆造成巨大打击。
于是,在听完和珅的供词后,嘉庆当即决定:和珅必须死,而且要快速处理,不能给他任何将真相泄露出去的机会。
正月十四,嘉庆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赐和珅白绫一条,命其自尽。就这样,和珅从入狱到离世仅短短五天。
和珅去世后,他的巨额财富全部充入国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朝的财政危机。
嘉庆也借此机会推行了一系列"惜财爱民"的政策,与乾隆朝的奢侈浪费形成对比,赢得了不少好评。
然而,关于乾隆与和珅之间不为人知的秘密交易,嘉庆却始终没有对外透露,而是选择将这段历史掩埋起来!
《——【·结语·】——》和珅确实是个“贪官”,但他更像是乾隆皇帝的"钱袋子"和“替罪羊”。
乾隆利用和珅敛财,满足自己无度的挥霍;而和珅也借着皇帝的庇护,大肆贪污。
两人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互相利用,直到乾隆去世。
嘉庆为了保全父亲和王朝的声誉嘉创配资,不得不快速处决和珅并封锁真相!
信息来源:《清史揭秘:帝王与权臣的博弈》《清史稿》发布于:河南省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