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春天的滕县恒力配资,炮火声里飘着两个名字,王铭章、周同。
当时《大公报》《新华日报》这些大报都在登,川军师长王铭章率部血战到最后一刻,中弹牺牲。滕县县长周同不愿独活,跟着从城楼上跳了下去,两人都是抗日殉国的烈士。
那会儿,不少地方都在给他们立牌位,学生们演讲时提到这两个名字,台下都会有人抹眼泪。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随着地方党史和战犯档案的公开,一个反差极大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王铭章的壮烈是真的,周同的 “殉国” 却是假的。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位被误传的 “烈士”,不仅在战乱中苟且逃生,还在几年后,对曾经救过他命的人下了最狠的手。
展开剩余90%从抗日硬汉到缒城逃生周同能被传成烈士,不是没原因的。1937 年底他刚到滕县当县长时,局面就已经很糟了。
日军过了黄河,沿着津浦铁路往南打,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保实力,带着十万大军不战而退,滕县一下子成了前线,人心惶惶,不少人收拾东西就想逃。
那会儿的周同,倒真有几分硬气。滕县的商会会长徐兰洲、豪绅黄筱山偷偷跟日军接触,想投敌,周同知道后,直接派人把这俩人抓了。
还有个警察叫张景良,也想跟着投降,周同没含糊,当众就把他枪毙了。之后他开民众大会,站在台子上喊:“我是滕县县长,日军来了,我不跑,要跟大家一起守!宁可站着死,不做汉奸跪着活!”
这话传出去,滕县人的心才算稳了些,也慢慢凑起了武装。警察、保安团加起来六百多人,再加上中共滕县负责人李乐平带的抗日义勇军,总算有了点抵抗的样子。
1938 年 3 月,川军 122 师赶到了滕县,师长就是王铭章。周同见到王铭章时,激动得握着对方的手说:“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咱们不分军民,不分党派,一起打鬼子!”
之后的日子恒力配资,他帮着川军筹粮、找向导,把滕县的大小城门都安排人守着。3 月 14 号,日军矶谷师团来了,那是日军的精锐,装备比川军好太多,可王铭章的部队硬是守了三天三夜。
3 月 17 号那天,城快破了,王铭章给战区司令李宗仁发了最后一封电报,说 “全师将士誓与滕县共存亡”,发完电报,就带着人冲上去,被日军的机枪扫中,当场就没了。
周同当时在城楼上,抱着王铭章的尸体哭,哭完对着身边的人喊:“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我今天就开个先例,让大家看看,地方官也能殉国!”
喊完就往城墙下跳。这一幕,当时在场的士兵都看见了,消息传出去,谁都以为他肯定没了。
可没人知道,周同跳下去的时候,早就留了后手。城墙下有事先备好的绳子,他不是真跳,是顺着绳子滑下去的。
之后他躲到了西门,见日军守得严,又绕到南门,钻进了一家教堂。教堂里的外国神父佩服他抗日,把他藏了几天。
等日军搜查松了些,他又换上难民的衣服,跟着一对逃难的母女混出了城。
那会儿全国都在传他 “殉国”,连国军都要给他追授勋章,可他却在外面躲着,没敢站出来说自己还活着。
后来有人问起他当时为啥不澄清,他在战犯管理所里的供词写着:“当时怕人说我贪生怕死,也怕日军抓我,就想着先躲一阵,没想到‘烈士’的名儿就这么传开了。”
从受恩于人到活埋恩人周同逃出去后,没走多远就生了重病,发着高烧,躺在路边快不行了。
也是巧,正好遇到了地下党员马奉莪。马奉莪当时在滕县周边搞抗日宣传,一看这人穿着破烂,却不像普通难民,问了才知道,原来是传说中 “殉国” 的滕县县长周同。
马奉莪没多想,赶紧把周同扶到附近的老乡家,花钱给他请医生、抓药。周同病好后,马奉莪跟他说:“你是滕县县长,老百姓都认你恒力配资,不如咱们一起搞抗日政府,再拉支队伍,接着打鬼子!”
周同当时很感动,一口就答应了。没多久,他们就在滕县西马村成立了滕县抗日民主政府,周同当县长,马奉莪当县委统战部部长,还兼着政府的工作部长。
那段时间,俩人合作得挺默契。马奉莪帮着联系地方上的抗日武装,周同凭着自己 “前县长” 的名声号召群众,很快就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日保安队,在滕县周边打游击,还端过日军的几个小据点。
要是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周同或许真能留下个抗日功臣的名声,可 1940 年,风向变了。
那年老蒋暗中下了指示,让国军的官员跟我党搞摩擦,破坏合作抗日。
周同本来就是国军的人,这下子,不少国军官员开始盯着他。有人跟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告状,说 “周同跟我党走得太近,是通共”。
压力一下子堆到周同身上,他怕自己被国军抛弃,也怕丢了现有的权力,慢慢就动了歪心思:要跟我党划清界限,就得做点 “实在事”。
他先找了个借口,把马奉莪抓了起来,不光抓了马奉莪,还把县里 5 个地下负责人、28 个抗日的进步战士一起关了。
中共鲁南军区知道后,专门派人找周同谈,劝他:“现在是打鬼子的时候,自家人别窝里斗,把人放了,咱们还能一起抗日。”
可周同已经听不进去了,他觉得只有把事情做彻底,才能证明自己对国军的忠心。
1940 年 12 月,鲁南军区没办法,只好派兵击溃了周同的保安队。周同带着残兵,还挟持着马奉莪一起逃了。
到了 1941 年 2 月 7 号,在夏镇官路口村,周同把一肚子的火气都撒在了马奉莪身上。他让人挖了个坑,把还活着的马奉莪推进去,活活埋了。
这个曾经救过他命、跟他一起抗日的人,就这么死在了他手里。
之后的几年,周同还在鲁南晃悠,一边偶尔打打鬼子,一边忙着跟共产党搞摩擦,可实力越来越弱,1944 年被中共湖边独立支队打败后,就成了孤家寡人。
抗战胜利后,国军因为他 “假殉国”,又老打败仗,也不用他了,他只好躲在济南,想着能安安稳稳过下去。
可历史没放过他。1948 年济南解放,解放军在搜查时找到了周同。
按说他手上沾着马奉莪这些人的血,完全够得上严惩,可解放军查了他的档案,知道他早年在滕县确实组织过抗日,帮着王铭章守过城,拖慢了日军南下的速度,为台儿庄大捷帮了忙,最后决定不枪毙他,把他送到临沂战犯管理所做思想改造。
在管理所里,周同慢慢想明白了自己的错,尤其是提到马奉莪时,他总说 “我对不起他,当初要是听劝,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
1951 年,他在管理所里去世,临死前还让看守的人帮他多烧几张纸,说 “给马奉莪赔个不是”。
周同的一生,像一段拧巴的历史。有过站在城楼上喊着抗日的热血,有过为了保命偷偷逃跑的苟且,最后又因恩将仇报留下骂名。
他的 “烈士” 虚名早被拆穿,他的恶行也没被掩盖。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公平:不会因为一时的传言给人贴错标签,也不会因为后来的过错,完全抹掉一个人曾经的闪光点。
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马奉莪那样的人。明明救了人,却没得到好报,可他的善良和抗日的热血,反倒比周同的复杂人生,更让人记在心里。
参考资料:马奉莪 - 烈士英名录 - 滕州市烈士陵园
发布于:河南省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